今天來談談,什麼是設計的標準?
很多人都說,設計沒有標準,設計標準都是個人觀點,因為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,所以同樣一件設計作品,有人覺得好看,有人覺得醜,但這代表設計就沒有標準了嗎?其實不然。
設計師最怕是客戶修修改改,有時候設計師覺得美的設計,客戶卻想改成別的樣子,但設計師又希望保留自己的設計,所以就做部分修改,最後作品就被改為四不像,難道就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?
我想這也是設計師最想問的問題。
其實只要用心觀察,我們就會發現,儘管每個人對美的認知程度不同,但一個漂亮的網站,或是一個漂亮的Logo,一定會有80%的人說漂亮,只會有少數人覺得醜。所以說,美是有標準的,而且每個人對美的標準也是大同小異,只是沒有真正學過設計背後理論的人,無法說出他們所認為「美」,是如何美?「漂亮」,是如何漂亮?(有時候就算學過,也不見得說得出來)
因此,一個好的設計師,除了需要將作品設計得漂亮之外,更需要的是如何將客戶的需求具體化成圖面,或是顏色,進而轉化成一項好的設計作品。
記得以前大學時候,有個同學對我說過「你的設計能力不錯,但是看的太少了」,那時候的我不懂所謂「看的太少」是什麼,怎麼樣才叫看得多,一直到當了專案經理之後的這幾年,才慢慢的懂得,做設計除了要看得多之外,還要「做得多」。
儘管你看過不少很酷炫的網站,很漂亮的版型,但沒有自己親自「臨摹」過,加以融會貫通,這些漂亮的設計作品,設計模式或設計配色永遠也不會內化成自己的能力。
設計的標準,很難定義,但設計的流程與規範,卻是不變的。
如何增強設計能力?
針對設計標準的定義,我大致歸納為以下三點:
多看-Read,要讀得懂別人的設計。 多分析-Analysis,要說得出別人為什麼這樣設計。 多實作-Practice,要透過練習與實作,改進自己的設計。
不斷的重覆以上流程,是成為頂尖設計師必經的路程,而設計的界線與標準到底在哪呢?
對客戶來說,可以滿足他的需求;
對設計師來說,可以有自信的對別人說「這是我的作品」
對使用者來說,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要的資訊
這就是所謂的標準了。